瓷砖,又称磁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建筑或装饰材料,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等混合而成。
国家分类标准:瓷质砖 吸水率 小于等于0.5%;炻瓷质 吸水率 大于0.5%小于等于3%;细炻质 吸水率 大于3%小于等于6%;炻质砖 吸水率 大于6%小于等于10%;陶质砖 吸水率 大于10%。
吸水率表达:陶质砖>10%≥炻质砖>6%≥细炻质>3%≥炻瓷质>0.5%≥瓷质砖。吸水率 0.5%-10%概括为半瓷依用途分: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工业砖等。依成型分: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依烧成分: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瓷砖。
依施釉分:有釉砖、无釉砖。依吸水率分: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依品种分:抛光砖、仿古砖、瓷片、全抛釉、抛晶砖、微晶石、劈开砖、广场砖(文化砖)。
依生产工艺分:印花砖、抛光砖、斑点砖、水晶砖、无釉砖。瓷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公元前,当时,埃及人已开始用瓷砖来装饰各种类型的房屋。人们将粘土砖在阳光下晒干或者通过烘焙的方法将其烘干,然后用从铜中提取出的蓝釉进行上色。
公元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发现了瓷砖。这种瓷砖以蓝色和白色的条纹达到装饰地目的,后来出现了更多种的式样和颜色。中国是陶瓷艺术的中心,早在商殷时期就生产出一种精美的白炻器。
在中世纪伊斯兰时期,所有瓷砖的装饰方法在波斯达到了顶峰。随后,瓷砖的运用逐渐盛行全世界,在瓷砖的历史进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马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砖、安特卫普的釉面砖、荷兰瓷砖插图的发展以及德国的瓷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古代,都是手工制作。也就是说,每一块瓷砖都是手工成型、手工着色,因此每一块瓷砖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如今,全世界范围内,是运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人的手只是用来操作设备。与过去一样,室内室外都使用瓷砖进行装饰。
瓷砖是陶瓷烧制成的砖,也叫磁砖,用陶瓷原料,使用专用的压机压制成型,烧制而成。一般用于装修中的地面、墙面的铺贴。
近年来,瓷砖工艺不断提升,瓷砖日益向天然石材靠拢,因此有了抛光砖、釉面砖、大理石瓷砖、岩板、厚砖等多种品类。
经常有人会问到“瓷”与“磁”的区别差异,如果仅仅是说这两个汉字的差别,大部分人都会立马回答,一个是磁铁的磁,一个是陶瓷的瓷。显然大部分提问者都是问“ 瓷砖 ”与“磁砖”有什么区别差异?其实留心一点的都可以发现在使用的过程中瓷砖与磁砖几乎没有什么任何差别,上年纪的人都会注意到磁砖这个词在大陆出现只是十几二十年的事(1984年出版的《硅酸盐辞典》所收录有关“磁”的词条没有一条与“瓷”的含义沾边),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台资陶瓷砖生产制造企业登陆大陆将磁砖的用法带进来,如:冠军磁砖、 罗马 磁砖等,后来一些新兴的国内制造商也开始使用这个词,如曼联磁砖等。
应该说目前在大众的习惯使用中还是以瓷砖为主,在行业内二者兼而有之,不分伯仲,其将来的发展关键是看我们的企业家是否还会象改革开放之初,言行举止热衷于步港台之后尘。
从文字的演变来看,“磁”是“瓷”的俗称(经典的文字工具书基本都有这样的解释),“磁”字演绎成可以作为“瓷”字的俗称是从“磁器”开始的,“磁器”原本指磁州窑所产的瓷制品,逐渐演变为可以泛指瓷制器具。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著名民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附近,磁县宋代属磁州,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磁州窑制品也多,对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影响较大。而在台湾将一个俗称的“磁”字全面替代“瓷”字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是日本对台湾长达 50年(1895-1945)的统治,在日文的汉字中一般称china 为“磁器”,类似的还有“陶磁器制の”、“陶磁器工业”。 “瓷”字一直是陶瓷行业从业人士、甚至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个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应的英文是“china”,历史上都认为瓷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至于“瓷砖”这个词,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仅仅是一个概念性名词,而不是一个严格的专业技术术语,国家标准gb/t9195-1999《陶瓷砖和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中也没有瓷砖这个词汇,而是用标准术语“陶瓷砖”(细心的读者也许会看到近几年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术语“陶瓷砖”来描述一般我们所说的瓷砖行业、产品等),今年一月份在广西北海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修订的国家标准《陶瓷砖和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也是如此。 说起“瓷”这个字,总让我想起一个关于陶瓷分类的小故事,那是在20多年前(大概是1984年),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我的导师刘振群教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去参加有关陶瓷分类标准的会议回来,谈及会议要将瓷的定义在吸水率小于0.5%,结果与会的一批老专家都反对,他们认为如此定义,则瓷就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了,所以最后有了国家标准gb5001-85《日用陶瓷分类》,标准将陶瓷分为两大类:陶器与瓷器,而将瓷器的吸水率标准定为“一般不小于3%”,当然又将瓷器类分为三类,其中细瓷器的吸水率要求是“一般不大于0.5%”,在国家标准中用如此不够严谨的“一般不大于”、“一般不小于”的描述是比较罕见的,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据悉该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在陶瓷砖方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gb/t3810.1~.17-2006《陶瓷砖》国家标准是1999年版的修订版,是与国际标准iso13006《ceramic tiles —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ing(陶瓷砖-定义,分类,性能和标记)》等同使用的国家标准,标准中严格按吸水率将陶瓷分为五大类,分别为: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明确规定瓷质砖的吸水率不大于0.5%,而将吸水率0.5% 我们的陶企在选择用“××瓷砖”或“××磁砖”作推广时,有些企划人员这样讲,“磁”字是石字边,暗喻我们的磁砖坚如磐石,而“瓷”字有次于瓦的型构,其实这完全是片面理解,“瓷”字的型构含义是瓷的诞生晚于瓦,我们是先发明了烧瓦,在烧瓦基础上发明了烧瓷。
诚然是用“瓷砖”还是用“磁砖”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希望我的这篇短文对你的取舍定夺有参考。不是每一个大陆女艺员都要学林志玲扮嫩装嗲的。
所谓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形成之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瓷砖。那么,瓷砖的起源是什么? 瓷砖,作为家装工程中极为普通的装饰材料,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
如今,瓷砖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因此,瓷砖种类比较丰富。
釉面砖、抛光砖、通体砖等是市场普遍流行的种类。但大家是否知道瓷砖的起源呢? 瓷砖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室内里,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已开始用瓷砖来装饰各种类型的房屋,他们将粘土砖在太阳下晒干,或通过 烘焙 的 方法 将其烘干,然后用铜中提取出蓝釉进行上色。 而在我国,这是在商殷时期则开始了瓷砖的历史。经过数个世纪以来,瓷砖的种类和装饰效果随着生产方式以及人们对装饰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随着中国瓷砖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也成为了瓷砖品牌的集聚地。特别是近年来,在瓷砖行业中新品不断,将整个瓷砖行业的发展推向了最高潮。其中,箭牌瓷砖的热带雨林系列新品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及消费者的极大关注。
特别是巴西香美雪、秘鲁玉石、刚果金蜘蛛系列产品市场反应非常乐观。 瓷砖保养知识 瓷砖在使用过程中可能由于使用不当易造成表面渗污现象,常见渗污的几种处理方法如下: 1、 茶渍、果渍、咖啡、酱醋、皮鞋印等污渍使用次氯酸钠稀释液(漂白剂),使用时浸泡20—30分钟后用布擦净;有些渗入砖内时间较长的污渍,浸泡时间需几个小时。 2、 墨水、防污蜡霉变形成的霉点,使用次氯酸钠稀释液(漂白剂)。
使用时只要将漂白剂涂在污渍处浸泡几分钟即可擦干净。 3、 水泥、水垢、水锈、锈斑使用盐酸或磷酸溶液,多擦几遍即可。 4、 油漆、油污、油性记号笔、表面防污蜡层使用碱性清洁剂或有机溶剂(并5酮、三乙烯),去漆去油污剂。
5、 胶锤印去污使用方法:先使用20%—4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二十四小时后用布擦净,然后再用30%—50%的盐酸溶液浸泡三十分钟后用布擦净。 6、 冰淇淋使用碱性清洁剂。 7、 石灰垢使用酸性清洁剂。 备注: 1、 以上除污剂使用时需戴上胶手套。
2、 将污渍清除后再用清水将砖面擦洗干净。 3、 市场或超市里有最新型去污的清洁剂,可参考上面的去污范围及方法。 4、 质量好的瓷砖,如亚细亚、冠军砖面气泡量少体微,瓷砖抗污性就强,发生时及时用湿布擦净就可以,不要太多使用化学物质,可能起到相反效果,影响瓷砖光泽、防水性、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