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百科

磁吸能吸过瓷砖吗

2024-12-03 16:02:07

磁吸能吸过瓷砖吗

不能。吸铁石只能吸住铁质的金属材料制作的物品,对非铁质的物品是不会吸引的,瓷砖既不是铁质材料也不是金属材料所以吸铁石是无法吸住瓷砖的。

除非有强大磁性吸引力的磁铁将瓷砖夹在铁质材料物品和磁铁之间,这样就可以将瓷砖夹住而不是吸住。

为什么 瓷器能被强磁吸住?

这个题问的非常好,一般来说瓷器是不会被强磁铁锁,能吸住的,如果是被强磁铁锁能吸住那就说明瓷器中的话,铁质含量非常高。有部分专家认为目前。

作为福建建窑的瓷器,因为里头有大量的铁质,所以可以被强磁铁吸住这个说法是未被证实的应该通过科学实验。

进行证实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大神们,请问一下,在线的答复一下?

这块看着像大理石,如果是大理石主要成分是长石,微量含磁铁矿,是有磁性的。关于辐射的话,很多石材都有辐射,国标大理石的辐射剂量率在0.23μSv/h范围内,大于这个数值可能会对人体有伤害,不过一般市面上正规销售的石材都是经过检测合规的,问题不大。

当然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选择人造大理石或者瓷砖是没有辐射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追问。

磁铁为什么会吸住东西?

这由磁铁的特性决定的如果按原子电流解释就是电流产生的磁场磁化别的物体磁化物体产生电场电场互相作用产生力的作用物质大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在原子内部,电子不停地自转,并绕原子核旋转。

电子的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性。

但是在大多数物质中,电子运动的方向各不相同、杂乱无章,磁效应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数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呈现磁性。铁、钴、镍或铁氧体等铁磁类物质有所不同,它内部的电子自旋可以在小范围内自发地排列起来,形成一个自发磁化区,这种自发磁化区就叫磁畴。铁磁类物质磁化后,内部的磁畴整整齐齐、方向一致地排列起来,使磁性加强,就构成磁铁了。

磁铁的吸铁过程就是对铁块的磁化过程,磁化了的铁块和磁铁不同极性间产生吸引力,铁块就牢牢地与磁铁“粘”在一起了。我们就说磁铁有磁性了。

瓷砖文化-谈瓷砖的“瓷”与“磁”

经常有人会问到“瓷”与“磁”的区别差异,如果仅仅是说这两个汉字的差别,大部分人都会立马回答,一个是磁铁的磁,一个是陶瓷的瓷。显然大部分提问者都是问“ 瓷砖 ”与“磁砖”有什么区别差异?其实留心一点的都可以发现在使用的过程中瓷砖与磁砖几乎没有什么任何差别,上年纪的人都会注意到磁砖这个词在大陆出现只是十几二十年的事(1984年出版的《硅酸盐辞典》所收录有关“磁”的词条没有一条与“瓷”的含义沾边),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台资陶瓷砖生产制造企业登陆大陆将磁砖的用法带进来,如:冠军磁砖、 罗马 磁砖等,后来一些新兴的国内制造商也开始使用这个词,如曼联磁砖等。

应该说目前在大众的习惯使用中还是以瓷砖为主,在行业内二者兼而有之,不分伯仲,其将来的发展关键是看我们的企业家是否还会象改革开放之初,言行举止热衷于步港台之后尘。

从文字的演变来看,“磁”是“瓷”的俗称(经典的文字工具书基本都有这样的解释),“磁”字演绎成可以作为“瓷”字的俗称是从“磁器”开始的,“磁器”原本指磁州窑所产的瓷制品,逐渐演变为可以泛指瓷制器具。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著名民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附近,磁县宋代属磁州,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磁州窑制品也多,对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影响较大。而在台湾将一个俗称的“磁”字全面替代“瓷”字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是日本对台湾长达 50年(1895-1945)的统治,在日文的汉字中一般称china 为“磁器”,类似的还有“陶磁器制の”、“陶磁器工业”。 “瓷”字一直是陶瓷行业从业人士、甚至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个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应的英文是“china”,历史上都认为瓷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至于“瓷砖”这个词,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仅仅是一个概念性名词,而不是一个严格的专业技术术语,国家标准gb/t9195-1999《陶瓷砖和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中也没有瓷砖这个词汇,而是用标准术语“陶瓷砖”(细心的读者也许会看到近几年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术语“陶瓷砖”来描述一般我们所说的瓷砖行业、产品等),今年一月份在广西北海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修订的国家标准《陶瓷砖和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也是如此。 说起“瓷”这个字,总让我想起一个关于陶瓷分类的小故事,那是在20多年前(大概是1984年),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我的导师刘振群教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去参加有关陶瓷分类标准的会议回来,谈及会议要将瓷的定义在吸水率小于0.5%,结果与会的一批老专家都反对,他们认为如此定义,则瓷就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了,所以最后有了国家标准gb5001-85《日用陶瓷分类》,标准将陶瓷分为两大类:陶器与瓷器,而将瓷器的吸水率标准定为“一般不小于3%”,当然又将瓷器类分为三类,其中细瓷器的吸水率要求是“一般不大于0.5%”,在国家标准中用如此不够严谨的“一般不大于”、“一般不小于”的描述是比较罕见的,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据悉该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在陶瓷砖方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gb/t3810.1~.17-2006《陶瓷砖》国家标准是1999年版的修订版,是与国际标准iso13006《ceramic tiles —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ing(陶瓷砖-定义,分类,性能和标记)》等同使用的国家标准,标准中严格按吸水率将陶瓷分为五大类,分别为: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明确规定瓷质砖的吸水率不大于0.5%,而将吸水率0.5% 我们的陶企在选择用“××瓷砖”或“××磁砖”作推广时,有些企划人员这样讲,“磁”字是石字边,暗喻我们的磁砖坚如磐石,而“瓷”字有次于瓦的型构,其实这完全是片面理解,“瓷”字的型构含义是瓷的诞生晚于瓦,我们是先发明了烧瓦,在烧瓦基础上发明了烧瓷。

诚然是用“瓷砖”还是用“磁砖”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希望我的这篇短文对你的取舍定夺有参考。不是每一个大陆女艺员都要学林志玲扮嫩装嗲的。